首先先说一下我并不是
李诞的粉丝,也没追看过几期吐槽大会,不能完全说我对这位艺人有多了解,但如果把李诞看做产品经理,那么吐槽大会便是这个时代下较为优秀的产品。
我想说了上面那句话很多人会产生质疑,凭什么你说吐槽大会是较为优秀的产品,一个把娱乐圈骂了大半的节目,靠嘲讽讥笑讨好观众优秀在哪?
如果你说出了这样的话,说明你是吐槽大会的精准用户。我们看一下能产生上面这句话的人做了什么,找一个主咖“吐槽大会”,用一个段子“把娱乐圈骂了大半”,吐槽靠嘲讽讥笑讨好观众,这跟吐槽大会有什么区别?
首先我们来看这款产品《吐槽大会》:
一、品牌性:名称及Slogan
很多产品在命名的时候会想很多,我应该起个文艺点的,应该起一个意义深刻的容易引起用户共鸣,而当这种时候多数命名都偏自嗨,很难让用户直接get产品到底是做什么的。甚至有些品牌的Slogan会把自己的调性定的极高,反而不接地气触及不到垂直用户群体。
我们来看吐槽大会的名称和logo,不用做二次解释大家就知道这款产品是用来做什么的。其Slogan吐槽是一种年轻的沟通方式,给吐槽一个定义的同时也覆盖了用户群体——年轻人。
的确这个时代的年轻人,骨子里或多或少都带有着一种质疑感,而当人们对这种质疑感产生认可并让质疑感变得不那么具有攻击性的时候,TA就成为了一种新的沟通方式——吐槽。
正是因为这样的特性,这类目标群体需要有一个发声口,吐槽大会给了他们一个解决方案和途径。
在品牌性上,吐槽大会的定位和人群诉求都很直观,也易于让用户理解且产生共感性,这是很多产品在思考自己品牌性的时候想要获取的,但很多时候会弄巧成拙,远不如好好想想自己的目标群体是怎样的,他们具有什么样的特性,你的产品给了用户在这个特性上什么样的解决方案呢?
二、用户属性
任何人都没有办法完全定义一个时代,只能说在某个时代里多数的特性构成了某部分用户的属性。
吐槽大会抓住的是大部分年轻人身上的共性,我们通过对吐槽大会用户属性的拆分来看一下这款产品的竞争力在哪。
年龄层以18~35岁年轻态人群居多
喜好:
据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2017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在网络影视类型的选择上,65%的用户选择了搞笑幽默,其中《吐槽大会》和《脱口秀大会》被列入2017年度网络综艺播放量Top10。
现在多数短视频产品播放量最高的也是搞笑幽默类内容,轻松有趣搞笑类内容已经成为用户对内容筛选的首选。
饭圈的影响力及好奇心:
吐槽大会的主咖多数为明星艺人,或较有争议性的艺人,在圈了一批主咖粉同时在节目中通过吐槽段子的形式挖掘了主咖表面下更深层次的内容。对于用户来讲,更好奇大家吐槽的主咖某些缺点或绯闻是否是真实的,吐槽大会将这些内容从私下搬到了台上去讨论,让大家以一种更轻松的方式去面对一些问题,这部分设定会在后面在做分析。
三、商业变现能力及传播力
为什么将这两点放在一起,其实这两点在吐槽大会上是密不可分的,吐槽大会看似是一款TO C的产品,但其实哪款带有广告的节目不是B TO B TO C,只不过在这类节目中,第一个B指的是赞助商,第二个B指的是节目平台,C指的是观众。
那么节目如何获得赞助商,首先需要这款节目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收视率,其次如果能造成一些现象级事件或观众用户的自主转发那就是获得了增值服务。
吐槽大会将吐槽用段子的形式表现,其金句频出获得了多数网友的认同。吐槽大会的金句都是什么类型的呢?这类金句以一种玩笑的方法揭露了某些现实,多数是带有某种观点,却在引发某种思考的同时让人一笑而过,显得并没有那么沉重,反而让用户更直观的get到点。
用户为什么会自主传播,这是很多品牌在营销的时候很难把控的。早几年情怀文案泛滥,很多品牌开始追逐情怀,告诉别人创业不易,挖掘某类人的某个痛点让人感同身受由此获得一定的传播性。但当情怀泛滥,这种感同身受变得沉重而油腻。但从这个例子上我们可以看出,很多用户在分享传播某类内容的时候他们或是得到了认同感,或是获得了共鸣,通常我转发什么样的内容,这个内容里多多少能看到我自己的影子。
而我们生活的圈子多数是,你是什么样的人周围普遍就是什么样的人,情怀很容易得到认同和共鸣,但太泛滥之后反而会充斥着要一种悲情感,慢慢的人们对这种悲情感产生了某种排斥。
而吐槽的形式是一种较为轻松,较快获得认同感的模式,很多段子是以一种总结概括的模式,以至于由吐槽产生的段子比较易于传播,在这样的基础上金主爸爸的赞助费自然就来了。
简单的说了吐槽大会,大家应该了解到其实节目的制作同产品一样,确定了自己的经营模式后,针对某一个人群持续产出价值,建立口碑让用户成为传播者。
那么李诞在整个节目中是什么角色呢?
李诞是吐槽大会的总策划,有点类似于产品经理和运营的角色,为什么这么说。很多人提到《十三邀》许知远对话李诞,看到的是与知识分子的差别,但我却觉得他们是在价值观共享,节目中李诞提到他的目标很明确一是要赚钱,二是为别人而活,甚至节目中多次提到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
李诞是很聪明的,他很懂得自己的用户和说话的分寸,看完《十三邀》我开始理解为什么用段子和吐槽来介绍一些主咖,这种吐槽的方式成为了主咖舆论下的一种缓冲,是把矛盾冲突拿到台面上用一种笑话的形式讨论,既无伤大雅又正面面对了问题。
而李诞的聪明在于他懂得分寸,他所说的让大家都高兴都快乐,在我看来并不是刻意讨好观众而是有意识的规避风险。不让自己和产品处在多数人讨厌和敌对的层面上,可以回避可能会成为风险的因素,这是一种有远瞻性的聪明感。
其实将李诞比作产品经理或运营并不准确,他也会以诗人自居,在创作写书这件事上可能是他给自己的一个独立空间,完全去吹爆李诞其实也没必要,人无完人他身上有很多平凡人常见的缺点,但这些并不能掩盖他所创造的价值。他很清楚自己的不足在哪,就像他曾在《向往的生活》中躺了一路之后形说“劳动最光荣,李诞最没用。”甚至羡慕有知识高校毕业的人,他曾挣扎过尖锐过,也在得到一些后看淡了那些挣扎与尖锐,他没有完全去做自己,而是选择让别人快乐。他很清楚自己的目标,也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该做什么,但这些正是多数人不清楚的。
他的价值观里让人能感觉到一种从容感,这种从容感是当经历过一些事物之后的态度,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追寻这种从容感,包括去年流行的佛系青年,许多人以佛系自居是最典型的例子。
我觉得很值得骄傲的是,正是我们这一代人拥有批判性格所以才不会被一些是非观固化,反而有自己的立场和判断。如果你觉得李诞身上的缺点太多不能成为榜样,那么只要自己身上没有他同样的缺点就够了;如果你觉得李诞的经历可以成为借鉴学习,甚至哪怕是成为一种励志案例,让人不再惧怕自己的渺小和不足这都是进步。
所以如何评价他人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定义自己。
吐槽是年轻人的沟通方式,李诞却是现代年轻人的缩影,年轻的时候我们总幻想着改变世界,长大了之后一部分人被世界改变,一部分人改变了世界,还有一部分人在坚持着,这才是世界最好的状态。